过滤器产品

上海科创赛事覆盖全年龄段 中学生直接对话院士

来源:tvt体育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8-15 22:38:30

  南模中学学生在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科研人员指导下做实验。俞陶然 摄 图片来源于上观新闻

  “电泳是很重要的分离技术,我们一定要提纯蛋白质,才能更加进一步研究。”73岁的院士王恩多说起线日下午,她拿起实验台的器具,讲起生物化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这天,站在这位知名科学家面前的两位学生,似乎显得过于年轻了她们其实是南模中学的高一学生,在科技老师带领下来到王恩多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快,她们了解了基础原理,开始自己动手做起了实验。

  类似的活动已经延续多年。每年的5月,在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称“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都会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学生走进实验室。

  近些年,上海的科普工作正阔步向前,不单单是中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明日科技之星”等赛事的举办,也早早在青少年心中,撒下了科学技术创新种子。这些事业也正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注入一股股新鲜的活力。

  “明日科技之星”是基金会参与创办的青少年科技赛事代表之一,现在每年吸引近100万上海师生参与,最终评选出20名“明日科技之星”。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便是“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之一,与南模中学结对的多年来,很多学生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参与实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创成果。

  令上海市原副市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印象非常深刻的“明日科技之星”,还有三位当时就读上大附中的中学生,凭借在赛事中的优秀表现,他们后来都被同济大学免试录取。

  基于拍X光片和火锅店里一盆盆肥牛羊肉的联想,三位中学生采用切割剖析,层层拍照,然后合成蚂蚁筑巢的立体图像,最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现了一系列有趣现象。

  “耶鲁大学的团队也在研究蚂蚁,发现蚂蚁巢穴里有停尸房,我们的学生也发现了这点,”左焕琛说,不仅如此,三位中学生还发现,停尸房里的蚂蚁尸体,会被用作巢穴的建筑材料。

  十五年来,不少曾经的“明日科技之星”,也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走上了科学技术创新之路。

  曾获第八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的于超,现在正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开办了一家教育公司,一边科研一边创业。

  “尽管我现在研究领域和之前比赛项目不同,但所需的严谨思维都是相通的。”于超说,这一类的比赛更像一个加速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科研融入科研共同体的机会。

  如今,“明日科技之星”等赛事,已经覆盖了上海中小学到学龄前各年龄阶段,且突破了学科限制,让文科生也能参加各类科技竞赛。

  事实上,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设立本身也是创新之举。其前身上海科技馆基金会,系2001年成立的中国科技馆行业的第一个基金会。2005年,基金会正式更名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逐步扩大了服务的覆盖面。

  5月18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每月一访”集体采访活动中,左焕琛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截至2017年底,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和实物价值2.7亿元,募集珍稀动物标本、化石等藏品1000余件。

  通过在全世界内征集标本和藏品,基金会有效支持了上海科技馆的发展。2016年,上海科技馆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之一,名列第7位。

  同时,基金会先后打造了“慈善科普”、“培育英才”、“资助奖励”和“论坛展览”四大系列20余个科普公益品牌,年均开展活动400余场次,累计惠及人群4000多万人次。

  2012年,基金会还创设了中国首个由社会组织举办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受到广泛认可,迄今包括6位院士在内的一批资深专家和科普工作者获得表彰。

  左焕琛表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十七年来,始终秉承“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的宗旨,用大爱传递科学的火种,用真情播撒科普的阳光,助力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普教育事业。

  例如,在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个县,基金会各捐赠一套流动科技馆,同时赠送自行编译汉维双语版的《赛复流动科技馆使用指南》,深受当地广大师生和居民欢迎。

  同时,上海科普工作也在走向国际化。2015年,在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全力支持下,由基金会提议的“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正式举办。

  这次活动吸引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内外机构的积极参与。现在,保护周已发展成为国内外自然保护人士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年度盛宴。

上一篇:“东瀛宝马”阿特兹被异响缠身调查的最终结果竟让人匪夷所思!
下一篇:安阳益和热力有限责任公司 用致诚打造一流供暖设备航母